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2016年教育质量年

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6年)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是隶属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的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校园面积为1000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1184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面积为28945平方米,拥有1895.0519 万元的固定资产。
1.2 学生情况
学校近年来每届招生计划保持400人左右,现有在校生数为1288人,学生以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并面向社会按计划招收成人中专学生。近年毕业生规模在400人左右,巩固率达92.2%,每年面向社会培训在5000人次以上,与上年度相比,均呈上升趋势。
1.3教师队伍
2015年学校在编教师为112人,生师比为11.9:1;2016年学校在编教师为109人,生师比为11.8:1。2015年“双师型”教师比例为74.29%;2016年“双师型”教师比例为75%。2015年兼职教师比例为34.5%;2016年兼职教师比例为37.7%。2015年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为83.04%;2016年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为83.49%。2015年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比例为14.29%;2016年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比例为15.6%。2015年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8.21%。2016年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5.87%。各项数据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或略有上升。
1.4设施设备
学校2015年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0565.9926元,2016年上升为16102.3531元。2015年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为1.98个,2016年上升为2.06个。2015年生均纸质图书为90.66册,2016年生均纸质图书为95.33册。2016年较上一年度相比都有较大提升。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普遍较高,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意识强。坚持学业达标考试,努力提高文化课的合格率,文化课全科合格率已升至57.3%,主干专业的对口单招高考已实现100%总分达升学线。参加对口单招高考专业技能考试合格率已连续多年保持100%,学生100%获得国家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坚持年度学生体质测评,学生体质合格率达100%。逐年提高毕业率,2015年学生毕业率为90.5%,2016年上升为92.2%。
2.2在校体验
学校重视学生的在校体验。努力因材施教,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将枯燥的理论学习生动化,将深奥的专业学习实践化,完善实习实训条件,确保基础实验100%的开足率,充实实习实训内容与形式,与28家企业结成紧密合作关系,努力实现实训场景的高仿真度和实习技术的先进性。学生对学校学习、实习体验的满意度高。积极丰富校园文化,努力打造“农垦文化”特色品牌,提升农家子弟成人、成才、成功“三成”教育成效。学校成立了2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且特色鲜明的活动,培育出数个江苏省职校优秀学生社团,学生对学校生活、校园安全等总体满意度较高,毕业生对学校也有着较高的满意度,经常性地返校回访与交流。
2.3资助情况
学校是徐圩新区唯一的职业学校,免学费和助学金中地方配套的80%经费是由徐圩新区财政解决的,虽然新区刚刚组建,财政底子贫瘠,但对于中职生的免学费和助学金的落实情况较好。学校建有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国家助学金使用管理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涉农专业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等各项制度完备,学籍档案更新及时,资助信息申报与审核规范。2015-2016学年学校共有339名学生享受秋季国家助学金,共计33.9万元,其中27.12万元需新区财政配套。学校及时将助学金费用打入学生个人存款账户,并利用期中、期末、考工等时段的家长会,以及家长来校时机,由家长将学生存折领回及时提取后再统一交学校管理。至于中职学校学生免学费经费则由新区文教局统一向新区财政报告、申领,款项拨入学校账户后,由学校按财务手续,逐级报告、审批用款。
学校积极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除了申报财政的助学金外,还积极赢得社区和企业的支持、帮助。近年先后有农垦社区的“滴水筑梦”助学基金、太阳雨太阳能制造公司的升学奖励金、徐正然老人个人助学基金发放等助学活动,两年共有86名学生获得累计25万多元的资助。
2.4就业质量
学校的专业以涉农专业为主。2015年涉农专业就业率达97.2%,对口就业率高达92.4%,初次就业起薪平均为1530元。2016年就业率达97.5%,对口就业率高达94.23%,初次就业起薪平均可达1560元。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社会对学历层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每年学校都有大批学生通过对口单招升入高等院校学习,这部分学生占到就业学生的70%以上,作为升学就业部分,这些学生的对口就业(升学)率较高,且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2.5职业发展
学校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针对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居多的实际,学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以爱农场、爱农业、爱农科为内容的“三爱农”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以农场得天独厚的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各种职业发展能力,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学校的传统专业是农学专业,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学校积极扩展了涉农专业的内容,在传统的种植、养殖基础上,强化了农机使用与维修专业,并将其发展成为省级品牌专业。扩展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以适应农业社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在传统的涉农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又结合徐圩新区新型工业园内的建设规划,加强机电、化工、计算机、文化艺术类专业的建设发展,以适应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强劲发展态势。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上,更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强化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塑造,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能够根据“四结合”即:结合农时、结合农情、结合新技术、结合新品种,及时调整、扩充新内容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3.2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力量相对较强,先后有多人多次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在专业设置上,学校现有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机电技术运用、美术绘画、音乐、播音与节目主持等9大专业。其中有1 个省级特色专业,1 个省级品牌专业,1 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根据学校组织人员对所在区域所作的专业论证调研、职业岗位调研分析,急需调整、扩充一批就业前景好、社会急需的新专业。但受专业备案、专业师资等因素限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开设,影响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吻合度及专业建设的时效性。
学校师资队伍总体上,学历层次、职称层次都较高,队伍的整体觉悟、合作意识较强。但队伍的年龄结构严重老化,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尤其是新增专业的师资急需补充与调整。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制定较为周密、详实的教科研考核细则,以激发教师投身课程开发与改革探索。广大教师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广泛实施信息化教学,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单位”称号。严格、科学、规范地选用教材,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参与组织、建设的教学资源库中有四个被评为省级优秀成果。学校与多方共建的含实验、实训、生产的多层次多场景多产品的实训基地,较好地实现了其实训、教育、生产、服务一体化功能。依托实训基地,近两年,学校拓展了9个专业课程,其中企业参与开发课程4个。编写校本教材10本,主编公开出版教材4本,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汇编1个,参与江苏省教科院“十二五”、“十三五”课题研究结题5个。在多方合作科技研发上,学校积极利用协作单位的科研、创新资源,参与科研机构的科技课题成果研究,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有9个项目获省级认定。
3.3 教师培养培训
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培养培训。一方面鼓励教师在职学历学位提升,获得相应证书后报销学习费用。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专业教师限期获得相应资格。三是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锻炼,五年内在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半年。
3.4 规范管理情况
学校严格规范管理。一是健全制度,以制度引领管理。二是狠抓落实,做到活动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反思。三是目标创建,各部门都有考核目标、创建任务,年终考核目标达成情况,创优奖优,责任追究问责。学校通过了省厅的教学、学生、后勤“三项管理”检查,获得“全国青少年普法工作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连云港市合格校警室”称号。教师获得全国信息化大赛一等奖,参加省信息化大赛获得1个一等奖、2个三等奖,学校被评为江苏省职校信息化大赛先进单位。
3.5 德育工作情况
坚持“德育为先”原则。坚持开齐开足德育课,教师获得全国职校德育课程说课比赛二等奖,省职校“两课”评比德育课程一等奖示范课、二等奖研究课。特色“农垦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多次在省市德育工作会议上交流,文明风采活动有声有色,2015年被评为“江苏省职校文明风采大赛先进单位”。群团学生会活动卓有成效,主题教育形式多样,学生活动丰富多彩。2016年获江苏省职校微电影和校园主持人大赛金、银话筒奖,获江苏省职校优秀学生社团表彰。
3.6党建情况
建有校党支部,38名党员分属3个党小组。坚持“三会一课”,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主题活动,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去团结群众,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去带领群众,先后被表彰为区级先进党支部、市级优秀基层党组织。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积极利用区域内东辛农场强大的农技推广网络、驻场机构连云港市农科院的强劲科研实力等专业优势,以及徐圩新区强大的企业优势,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成果共享。学校拥有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28个,先后与36个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创新合作管理机制,设有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产学研结合共进、校企双赢共惠。组织安排师生到企业实习锻炼,巩固课本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掌握前沿技术,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与此同时,帮助企业加快科研成果产品的研发,提高企业所需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
4.2 学生实习情况
学校建有校内现代农艺技术、动物手术与实验、农机使用与维修、机电技术运用、计算机应用、文化艺术6大实训中心,69个实验室。建有10亩的现代农艺实习农场,12亩的养殖实习农场和8000多平方米的农机训练场,并与校外30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协议。能够保证学生基本实习项目100%开齐,生均2个以上实习工位。保证一线全景实训,努力提 高学生实训的实效性、时代性与先进性。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坚持课程教学与技能训练并重、全日制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科学研发与技术推广并重的原则,注重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提高。坚持“双证”毕业制度,文化与技能要求双达标,每个学生必须持有两个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或一个高级工资格方可毕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学校真正成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
5.2社会服务
学校是连云港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技能鉴定中心下设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站,承担着全市农业类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每年面向全市完成农业类职业资格鉴定的人数在1000人以上。东辛农场是江苏省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中心。学校建成的职业资格鉴定信息平台和现代化培训教室。不仅基本实现农业类职业资格鉴定考核项目的全覆盖,而且每年承担5000人次以上的培训任务,其中现代农业类年培训达1100人次以上,除职业基本技能外,还紧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培训。社区农业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不仅面向全市的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新农民等培训,还兼有农技咨询服务功能;不仅自身的试验、示范、培训,还坚持送技下乡,每年组织农业科技咨询上千人,与东辛农场广电中心联合开办“每周农事”宣传专栏,发放农业科技宣传资料万余份,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015年学校被评为首批省级标准化社区学院。在文化传承方向,学校开发的“海灌地域文化”、“军垦历史文化”、“知青时代文化”、“农耕专业文化”、“盐文化”等项目的研究,都对传统文化作了很好的挖掘与传承。
5.3对口支援
学校积极做好校际交流。每年有5次左右的接受外校授访与10次以上的到外校讲座、交流活动,在周边享有一定的美誉度与影响力。
6.举办者履责
6.1经费
学校各项政策性经费落实情况较好。每年生均经费1000元拨款能够及时到位,各项项目投入也能力克种种困难,终能到位实施。同时,学校还能以自身的影响力,赢得一些社会各界支持帮助。
6.2政策措施
能够积极争取落实办学政策,能够争取到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区政府能够努力协调落实教师编制,区文教局能够积极出台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发挥着良好的引领作用。
7.特色创新
7.1构建农垦特色文化 实施“三成”系列教育
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依据学校所特有的地域、历史、时代资源,积极利用东辛孔子学堂提高礼仪人文素养开启成人新篇;发掘农场历史资源提炼军垦知青文化激励成才历程;依托区域企业优势提升现代职业能力实现成功梦想,构建出融传统礼仪素养,时代军垦知青文化,及乡镇现代企业文化为一体的农垦校园文化。系统实施成人、成才、成功“三成”教育,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循环式教育,如涉农专业文化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农科推广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强劲的学习力。而军垦文化、农垦成就体现了卓越的战斗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成了学生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培养过程,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农村中职生顺利向社会所需要的现代职业人转变探索出一条特色培养新路。
7.2植根农业建基地   共建共享谱新篇
坚持“植根农业”的思想,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农业,服务地方“三农”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围绕“建成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和技术创新推广中心”两大目标,依托企业发展态势,结合区位农技研发推广优势,调动各方力量,推动资源的优化组合,按照“七合一”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院校合作的良性运作,使教学、科研、产业三方都共享了产学研结合型实训基地的成效。
基地建设注重经济引领。成立的校办生产性实习农场,实施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了基地滚动式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咨询等方式,不仅培育出优秀毕业生杨跃的市级品牌商标“明珠牌丰冠蜜梨”这样的种植示范户、吴湖棚养对虾示范区及一大批种植大户和养殖示范户,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品结构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建设,也培育出连云港市东益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生产实体型的实习农场,积累了市场化运作的经验,促进了基地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年利润54.45万元的较好经济效益。
基地建设还注重社会效益提升。服务社区培训考核和技术推广,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科技项目研究,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校企社共惠,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在人才培养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备案的门槛较多,专业大类统得过死,在学业水平测试和专业对口升学上的政策还需进一步调研,调整,以增强政策的公平性与科学性。涉农专业的发展已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升学提升机会,而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等专业由于省职教政策的局限,划归农林专业大类后,学测科目与部颁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严重偏离,有失测试的公平性。且被人为地剥夺了升学的机会,有失教育均衡原则,将产生直接的社会矛盾。希望能加强调研,建议采取以往高考升学的专业兼容方法,农经兼容到会计专业,农机兼容到机械专业,还这两个专业学生公正、合理的升学权利。
另外,在财政助学方面,建议加大省级财政拨付比例,缩小地方财政配套份额。可以专款专用,增大扶持资助的精准度、针对性,把宝贵的资源真正用足用好。
 
 
           二○一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地址:连云港市徐圩新区云湖南路与云河路交汇点(乘50、50K、51、53、61路公交车直达)
电话:051885498283

扫一扫,关注微信